(点击文中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前 言|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魏晋 左思 《招隐二首·其一》

 

“招隐”出于汉代淮南王的门客们写下的《招隐士》一文中,意为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入仕为官。而左思的《招隐二首·其一》却与之相反,他想招寻隐士,与之同隐。左思给出了现实因素之外的隐逸理由——山水有清音。官僚贵族宴饮作乐时欣赏的丝竹音乐,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泉水漱石的泠泠之声、风吹阳林的曼妙节律相提并论。

数百年后,清音之美,依然令人神往。一幅幅《听泉图》《观泉图》将“清音”变成了可赏的图景。“泉”可观、可品、可听,自古以来有山林、泉水之处是文人高士归隐的绝佳之地。本期展览分为天下名泉、泉间茶事、林泉高逸三大模块,遴选艺术作品27件(套),以期观者在这炎热的夏季,也能置身于飞瀑鸣泉间,远离喧嚣,感受山林之乐,偷享浮生。


Part  01

天下名泉

Famous spring

中国地大物博,名泉众多。

本模块选取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二泉和天下第三泉

结合相关书画作品

为观者展现名泉背后的

史事和名人题诗。


·· 天下第一泉 ··

济南趵突泉

明崇祯《历城县志》载周绳所写《趵突腾空》图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赞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中,泉水有幸先于济南被载入史册。《春秋·桓公十八年》记载“公会齐侯于泺”,讲述的是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趵突泉边相会之事,此处的“泺”就是济南趵突泉。

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摄影:乐诗


微信截图_20230801132002.png

元代 赵孟頫 书趵突泉诗 1295年

纸本墨笔 33.1cmx8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旧城西门外。赵孟頫服官济南时,常游憩于此地。

赵字以完全唯美的风格见称。《书趵突泉诗》作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十二月,为周密作鹊华秋色之顷。最晚不超过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亦即四十二岁到五十一岁间的作品。此作字形润秀圆转,这正是赵氏书风的特色,也是存世赵书中墨迹楷书罕见大字。案卷中有"右二题",今仅存其一,可见卷前已有遗失。   



·· 天下第二泉 ··

无锡惠山泉


无锡惠山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与中池距离较近,上池圆,中池方,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上、中池之上一亭名“二泉亭”,赵孟顺为亭题匾“天下第二泉”,并赋诗一首:


南朝古寺惠山前,裹茗来寻第二泉。

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微信截图_20230802133032.png

明代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画心) 1518年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



这幅画描绘了文徵明与朋友在无锡惠山茶会的情景。惠山泉水甘冽,号称“天下第二泉”,相传曾为陆羽亲品,历来是煮茶的佳选。文徵明等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在此举行了一次茶会并绘此图,卷后由吴门书家蔡羽楷书惠山茶会序。


微信截图_20230801132231.png

名称:明代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画心) 1518年

纸本设色 21.9cm×6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 天下第三泉 ··

杭州虎跑泉


虎跑泉原位于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定慧禅寺(俗称虎跑寺)侧院内。定慧禅寺已毁,后在废址上改建公园,称为“虎跑公园”。在一组大型塑像旁便可看见人们排着长队取水。

许多文人都曾来赏泉赋诗。如苏轼曾作《虎跑泉》、《病中游祖塔院》。


虎跑泉

〔宋代〕苏轼

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宋代 苏轼 游虎跑泉诗帖 1090年

纸本墨笔 26.5cm×34cm

私人收藏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游览祖塔院(即虎跑寺)有感之作。此诗帖在集中名《病中游祖塔院》。宋濂《虎跑泉寺碑记》云:虎跑泉,在杭之南山大慈定慧禅院。由此可见,“祖塔院”、“虎跑泉”、“虎跑寺”、“虎跑泉寺”数名并用,东坡书诗时,亦两名并用。


病中游祖塔院

〔宋代〕苏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

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

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

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

借与匏樽自在尝。


明代 孙枝 西湖纪胜图册之虎跑泉 

纸本设色 天一阁博物馆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明·高濂《四时幽赏录》


《太平欢乐图·杭州泉水》清-董棨.jpg

清代 董棨 太平欢乐图·杭州泉水


“虎跑水,龙井茶”,两样西湖最美的风物是高濂最早在《四时幽赏录》和《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列举出来,以至于后来有了“西湖双绝”的美誉。


清代 董邦达 康熙南巡图册页

(二十二开四十四页)之虎跑

绢本设色;绢本墨笔 9×7cm


在谷雨前,将采摘的龙井茶叶焙制,用虎跑泉水烹煮,香味清冽,沁人心脾。


杭州龙井泉

近现代 李可染 龙井镜框

纸本设色 31.6×40.5cm

私人收藏


龙井泉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面风篁岭上,是一个裸露型岩溶泉。龙井泉本名龙泓,又名龙湫,是以泉名井,又以井名村。龙井村是世界上著名的西湖龙井茶的五大产地之一。而龙泓泉,历史悠久。龙井泉是一个圆形的泉池,由于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大海相通,有神龙潜居,所以命名为龙井。又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三泉”。


坐龙井上烹茶偶成

〔清代〕 弘历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誇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苏州虎丘泉

明代 沈周(款) 春暮登虎丘图、行书镜心

纸本设色;纸本墨笔

28×32cm×2


苏州有几处名泉,多在姑苏城阊门外西北的虎丘。因虎丘泉水质清甘味美,被刘伯刍(唐代刑部侍郎、品泉家)评为“天下第三泉”。于是虎丘观音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于世。观音泉在苏州虎丘观音殿后,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静幽雅,园门上刻有“第三泉”三个大字。

除此以外,虎丘山间还分布着憨憨泉、剑池等名泉。


明代 沈周 虎丘送客图

纸本设色 173.1x64.2cm

天津博物馆


位于苏州城西北郊的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誉,山光塔影和典故传说使这里成为文人墨客雅聚吟咏的绝佳场所。明成化十六年(1480),54岁的画家沈周为其任职工部,在山东主持水利工程的同乡徐源(仲山)于虎丘五台山麓设下酒宴为他饯行。席间,沈周和韵写下“此丘亦有泉,名赖陆羽好”的诗句,意在提醒徐源工作之余别忘记故乡虎丘的甘泉。

沈周提到的这泓为陆羽所称赞的泉水,便是有着“天下第三泉”美誉的观音泉。以虎丘泉水烹茶,是沈周畅游虎丘的一大乐事。

与徐源的饯别结束后,意犹未尽的沈周又专门为他绘制了一件山水立轴相赠。他将当天送别的经历与诗句题写在画面的左上角。



画中,身着官衣的徐源盘腿抚琴,临流独坐于松下,停琴观泉。徐源想必非常喜爱此作,不仅将其命名为《虎丘观泉图》(现定名《虎丘送客图》),之后还邀请吴宽为之题跋。吴宽不仅将徐氏治水的功绩赞颂于卷上,亦在最后提到了故乡的“虎丘泉”。“饮君重乡味,勿谓杯勺小。”无论是对徐源抑或是吴宽而言,每当身在异乡的他们展玩此卷,“送客”与“饯别”的主题或许已不重要,沈周埋藏在画中的思乡之情犹如虎丘泉水一般,从画中流淌进他们的心田。


明代 刘原起 虎丘图

纸本水墨淡设色 101.5cmx55.1cm


图中所绘为虎丘憨憨泉所在地。


Part  02

泉间茶事

Drink tea


在文人雅集中,

品茗是必不可少的一件雅事。

能用泉水煮茶,更是绝妙。

泉水泡茶味醇甘美,

尝过之后回味无穷,

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留下了许多泉间茶事。


明代  钱穀 惠山煮泉图

纸本墨笔 66.6cmx3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惠山泉有方圆二池,圆者甘,方者不及。宋代蔡襄、欧阳修、苏轼等都品尝过惠山泉水。

此画为钱穀于隆庆四年(1570)所绘,记录画家与僧道儒等身份的友人,于无锡惠山泉汲泉煮茗的雅事。

此图绘好友四人品茶赏景谈天;三童一汲方池惠泉,另二于松下煽火备茶。树木多以干笔皴擦,人物偶有几处以浓墨点染,画面干湿浓淡表现恰到好处,笔法灵巧。

 

清代 佚名 竹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


惠山脚下的竹炉山房以一尊烹茶所用的竹炉闻名。

成化七年(1472年)的初夏,沈周的伯父沈贞前往毗陵(今常州一带)游玩。他在路过无锡时,造访了竹炉山房。

根据秦夔后来的考证,竹炉原本“乃洪武间惠山寺听松庵真公旧物”,只不过在永乐时期不知所踪,空留下一时文人雅士的吟诵题咏。成化十二年(1476年)冬以来,在秦夔的襄助之下,竹炉方才重现人间并得以物归原处。

 

明代 沈贞 竹炉山房图

成化辛卯(1471年)

纸本设色 115.5cmx35cm

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是沈贞在毗陵(今常州一带)为馈赠普照法师而作。画中沈贞与僧人正坐在翠竹环绕的茅屋中对谈,这应当就是竹炉山房当年的模样。屋外,小僧正用普通的茶炉烹煮着二泉之水。

右上角沈贞楷书自题:“成化辛卯初夏,余游毗陵,过竹炉山房,得普照师(留)酌竹林深处,谈话间出素纸索画,余时薄醉,挑灯戏作此图,以供清赏。南斋沈贞。”

根据沈贞留在画上的题记,当晚亦是在这竹炉山房中,他与普照小酌。微醺之际,应后者之请,沈贞挑灯绘制了这幅纪实之作相赠。

 

宋代 刘松年 卢仝烹茶图(画心)

绢本设色 50.5cm×10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长须奴肩壶汲泉。

 

微信截图_20230801133557.png

元代 赵原 陆羽烹茶图

纸本墨笔 27cmx7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绘远山起伏,山水清远,水面辽阔,临溪筑有草阁,丛树掩映。阁内一人坐于榻上,当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陆羽为唐代学者,闭门著画,不愿为官,以嗜茶闻名,有《茶经》传世。此图表现了文人隐居闲适的生活。远山近坡用披麻皴,皴笔圆转虬曲,颇多侧锋,树法疏落,学董巨而有变化。本幅有作者自题:“陆羽烹茶图”。画面图文并茂,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与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

 

明代 文徵明 品茶图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

纸本设色 88.3cmx2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为文徵明的《品茶图》, 自绘与友人陆子傅于林中茶舍品茗的场景。图中草堂环境幽雅,小桥流水,苍松高耸,堂舍轩敞,几榻明净。几上置书卷、笔砚、茶壶、茗盏等。茶寮内泥炉砂壶,炉火正炽,童子身后几案上摆有茶罐及茗盏。整个画面清幽淡雅,表现出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画上自题七绝:“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此图为纪录生活的写实作品,当年正值先生62岁,在林木间坐落着两间小茅屋,画中共有3位宾主,其中的2位坐于室内正享受品茗乐趣,另外一人在趋步前来的半途中,而童子在厨房中也正忙着煎茶。

文徵明的品茗茶舍,林茂松清,景色幽致,也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茶舍的理想境界,“搆以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幽静清雅的茶舍是文人生活的重要场合之一,在这里读书看画、品茗独坐、接友待客、长日清谈,也是小型雅集的聚会所。

 

微信截图_20230801132327.png

明代 唐寅 事茗图

纸本设色 31.1cmx10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事茗图》是唐寅为友人陈事茗所作的庭院茶事小景。《事茗图》中的“事茗”二字是一语双意,一是指所画内容是品茗读书,二则“事茗”为友人的别号,也是唐寅对其的尊称。画面左右两侧以悬崖、树石近景遮挡,峰岚秀起,山间飞瀑鸣泉,山下流水潺潺。茅屋数间,开轩面水,似世外桃源。双松下茅屋中,坐一读书之士,桌案旁有壶盏,隔间里屋有僮子在烹茶。屋外一老者拄杖于桥上缓缓而来,抱琴僮子紧随其后。


山水有清音——“泉”文化艺术展(下)

转自弘雅书房公众号

小编:乐诗


相关艺术家
文徵明
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