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中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策展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前 言
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璀璨的文明。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查阅史料典籍、欣赏古老画卷,在脑海中重构历史。名画就像画家的眼睛,我们通过一幅幅画作,重回画家生活的时代,了解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脉络,见证历史兴衰,时代变迁。
名画虽小,却可使我们思接千载。我们会惊讶于《伏羲女娲图》中的繁衍密码;领略《清明上河图》里宋代繁华的市井生活;跟随《麒麟图》来追寻郑和下西洋的踪迹……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大模块: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古代中国的黄金时代、绚烂多姿的民族政权、封建王朝的集权时代。通过32件艺术作品,带领观者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绝伦和中华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壹
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
众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国(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代世界有四大文明,可是其他三大文明都断裂了,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为什么?这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悠久,传播与发展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后世画家们的画作,开启一场寻根之旅。本模块通过8件作品展现史前时期至隋代的发展。
伏羲和女娲都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创世神。《文选·王延寿》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故城附近地区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中,出土了数十幅《伏羲女娲图》,描绘的均是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拥交媾的景象。人们将《伏羲女娲图》置于墓室中,表达出对永生的向往。
唐代 佚名 伏羲女娲像
绢本设色
纵左222.5cm,右231cm,横上115cm,下9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窄衫小袖绛红色胡装,二人腰相连,共着一条白裙。男居左,无须,头戴笼冠,张左手执矩,矩上有墨斗(已被腐蚀)。女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男女上身相拥,中间两臂相连,下尾盘曲相交四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周画圆圈以象征日;尾下有下弯月牙一,周画圆圈以象征月。画面四周面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部分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未解之谜
Unsolved Mysteries
1953年,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共同署名发表论文,阐明他们破译了生物DNA(脱氧核糖核酸)密码,发现了储藏人类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种双螺旋结构竟与千余年前的《伏羲女娲图》非常相似,这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一时间,这种从远古时代穿越至现代的画像被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人们惊叹于这种出人意料的吻合。难道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人类文明起源的某些奥秘了吗?如今已无从知晓,但《伏羲女娲图》的存在,却让我们看见艺术与科学的相通之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人类对自身起源的理解与发现。
明代 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册之商汤解网施仁
绢本设色 32.5×32.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汤出,见网于野者,张其四面而祝之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解其三面,而更其祝曰:“欲左,左;欲右,右;欲高,高;欲下,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汉南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一时归商者,三十六国。——《史记·殷本纪》
“解网施仁”为《史记·殷本纪》中的典故。商汤出行时,见一猎人四面扎网,并跪地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入我网。”商汤听到后感慨道,只有夏桀那样的暴君才做得出这种赶尽杀绝的事情,于是令人去掉了三面猎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成语“网开一面”的由来。当时,汉江之南的列国诸侯听说这件事,觉得商汤是位仁德之君,对待禽兽尚可如此,更何况是人呢?于是三十六国都归顺于商。
诗 经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经孔子整理成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故又称《诗三百》。
宋代 马和之 豳风图(局部)
绢本设色 25.7cmx5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根据《诗经·国风》之《豳风》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七段,依次为《七月》《鸱号》《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图中人物形象生动,衣纹用兰叶描,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古雅,在诸本毛诗图中,亦属精作。此卷无款印,旧传为马和之画,宋高宗赵构书。
宋代 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绢本设色 24.9cmx82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画描绘晋文公(重耳)被他父亲放逐在外十九年,最后回国即位的故事,代表了李唐前期的绘画风格。全图分为六段,采用连环绘图的形式,晋文公的形象多次出现,每段都有树石、车马、房屋作配景和宋高宗赵构手书的《左传》中的有关章节。所绘人物形象各具神态,文公的雍容壮重,待臣的恭敬、武士的威严、仕女的秀雅、与仆役的畏怯,都刻画得准确生动、细致入微。横图处理疏密有致,线条的粗细、曲直、虚实、轻重的变化恰到好处。图中画家描绘的人物服装并不带有明显的宋代风格,而是尽力去复原春秋时候的人物形象。
明代 刘俊 汉殿论功图
绢本设色 165cmx106.5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画取材于“汉殿论功”的典故。汉高祖刘邦初立,功臣在殿上争功邀赏,致拔剑砍殿柱。叔孙通乃说高祖召鲁地诸生,规定朝仪,高祖大喜,以为如此始知皇帝之尊。此图画法工细严谨,设色淡雅,人物衣纹的较为粗重直挺的线条和海涛的细劲曲线形成对比,背景的单纯润柔和人物的丰满形成一定的对比。
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目前已有考古发现的西汉时期的纸张。
清代 佚名 新诗造纸书画谱册(二十四帧)
此《新诗造纸书画谱》通过二十四帧绘画和二十四帧释文从蔡侯宅第开始,记录了造纸工艺的全过程。其中释文部分引用了许多名人的诗文,如李商隐、谢庄、张伯玉等。此画谱编撰绘制年代,作者不详。通过其中大量钤印估计可能是清代的周开泰编撰。
其中二十四帧分别为:蔡侯宅第、造纸始竹、看竹体裁、伐竹作料、浸于池水、去皮存质、搥捣如丝、太阳以曝、灰水浆之、役工堆料、始入煌锅、池水撮洗、二次撮洗、三次撮洗、泡浸灰水、灰水泡料、不堆再漂、纳于窖中、用碓舂细、用槽盛之、需以篘床、上榨则实、焙而后干、告厥成功。
兰亭雅集
时间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三月初三“上巳节”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
人物
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42位名士。
兰亭雅集的基本内容有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制序和挥毫作书等。兰亭雅集行祓禊之礼,被称为“修禊”。修禊活动的地点一般选在临水之处,即通过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把酒洒在水中,再用兰草蘸上带酒的水洒到身上,借以驱赶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气,而求得来日幸福、美满之生活。
明代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画心)1542年
金笺设色 27cmx14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表现的是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兰亭修褉”。文徵明的这幅画反映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图绘崇山峻岭,溪流蜿蜒,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着山光水色间淙淙溪水送来的酒觞,潜心构思。水榭上相对而坐的王羲之等三人正在评点已写毕的诗文。林木荫翳,丛竹泛翠,春色浓得醉人。
《兰亭修褉图》为文徵明73岁时用青绿山水技法所绘。画面中山石树木先勾后染,工致严谨,笔笔精到。人物之衣纹、眉目简略,数根线条便勾勒出文人雅士潇洒的身形。全图设色明丽丰富,画面以青绿为主,淡施赭色渲染山脚坡石,浓而不失典雅,艳而别具秀润。
唐代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画心)
绢本设色 51.3cmx531cm
波士顿美术馆
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他们是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帝王中,既有开国明主和有为之君,也有昏庸腐败、祸国殃民的皇帝,可见此图也有明显的鉴戒教训的目的。每个帝王独立成一组,一般有两名侍者,其中陈后主只有一侍,而陈宣帝则随有十侍。构图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立像,侍者在旁,一种是坐像,侍者穿插左右。如晋武帝司马炎,就表现出气宇轩昂、深沉大度的开国皇帝的气质。
贰
古代中国的黄金时代
回顾中国古代文明史,唐宋两代以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冠绝各朝。虽历经千年,盛世华章皆成过往,但当我们身处中原的众多古都王城时,依然可以在历史遗迹中窥见昔日的辉煌。同时,两朝所遗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也留存在中原大地上,延续于华夏文明的血脉之中,经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之后,仍生动演绎着一个民族最为瑰丽的历史记忆。本模块选取8件作品展示唐宋盛世。
《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事件。
唐代 阎立本 步辇图(画心)
绢本设色 38.5cmx12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右半部分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步辇之上,由众侍女簇拥着徐徐前行。两个宫女持扇,后一宫女掌伞(华盖),太宗的形象眉宇舒朗,目光睿智,翘八髭字须,显示出远见卓识的气质和定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左侧叉手并立三人,中间身着民族服装的是禄东赞,正是被一穿红袍的鸿胪寺官员引见给太宗。旁边是译员,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服饰、举止,特别是面部的神情刻画细致,富于民族特点。画家用浓丽的色彩和劲力的线条把人物的不同身份及其关系处理得恰当、富于匠心。整个会见场面显得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的描写古代吐蕃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
唐代农业发展
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唐代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
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唐代 韩滉 五牛图(画心)
纸本设色 20.8cmx13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卷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
明皇幸蜀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造反,陷长安,明皇幸蜀避之。
唐代 李昭道(传) 明皇幸蜀图
绢本设色 55.9cmx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宫收藏目录中原标此作为《宋人关山行旅图》,但学者依据苏轼《东坡题跋》等宋代资料,而改为今名,并推测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幸四川之故实为画作主题。
画中着朱衣者即唐明皇,骑三騣照夜白,出栈道飞仙岭下,乍见小桥,马惊不进。笔法精劲工细,青绿设色,绚灿华丽。有学者认为本幅系宋人据旧稿摹绘者。无论如何,此作代表着北宋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在美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唐代丝织业
唐代手工业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主要有纺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造船业、制茶业等,其中尤以与百姓们穿衣问题息息相关的丝织业最为繁荣,是唐代最大的手工业生产部门之一。丝织业的繁荣,不仅为唐人服饰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还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带动了周边各少数民族及国家的丝织业发展。
宋代 赵佶(传)摹张萱捣练图(画心)
绢本设色 画心:37.1x145cm;全卷:37.7x466cm
波士顿美术馆
该卷描绘了衣饰华美的宫中贵妇捣练、缝制新练、熨练的三组场景。此卷作品显示了宣和画院的特色,有保留了相当多的唐代绘画特征。在唐代仕女画真迹传世寥寥的今天,这件作品对研究绘画史有重要意义。
北宋 李公麟 孝经图(局部)
绢本墨笔 21.9cmx475.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孝经图》 附有《孝经》中摘录的文字内容(《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传授着一个简单却又永恒的主题——孝道。宋代,孝道是当时所推崇的儒家标准之一。此画加入了李公麟对孝道的理解。李公麟的作品也代表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时代特征:道德宣传,博览众长和书法功底。
北宋国家纪录片
年仅18岁的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即完成此画。以极其精细的笔法,强烈的青绿色彩,描绘了雄浑瑰丽的山川景象。咫尺画境而得千里之趣。此卷以近似全景镜头的视角,带领我们观看一部北宋的国家纪录片。
宋代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绢本设色 51.5cmx119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展现了壮美河山中的水村野市、渔艇客船、桥梁水车、茅棚楼阁,以及捕鱼呼渡、行旅游赏等民间风俗。水光山色,明灭隐现,波光潋滟,水气蒸腾,充满了生机和朝气。远看气势壮阔,近睹妙趣横生,是青绿山水画中的精品。
宋代市民的多彩生活是什么样的?从下面这幅画中,便可窥见一二。
宋代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绢本设色 24.8cmx52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绘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绘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理学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又称道学。理学发源于北宋,经过孙复、石介、胡瑗、周敦颐等几位大儒的论证与完善,到南宋形成了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最终,程朱理学成为统治者推崇实施的主流学说,程颐、程颢、朱熹也被后世尊为理学大儒。
元代 刘敏叔 三夫子像:程颢,程颐,朱熹
绢本设色 122.6cmx68.6cm
弗利尔美术馆
图中三夫子为程颢、程颐、朱熹。从穿着习俗(细看可见露出的是红鞋,而晚明有这些习俗)可能为晚明时期的作品。
哲学上有程朱三夫子,著名的“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就是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2023世界读书日“艺术与阅读”系列展览活动 | 不朽的传承——名画里的中华文明史(下)
转自弘雅书房公众号
小编: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