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幽赏——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 副本.jpg

(文中部分图片点击可查看高清大图)


前 言

点击上方图片,听小编演唱


颂平常心是道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当代交通便利,汽车、高铁、飞机、轮船应有尽有,人们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在明中叶以前,旅游处于一种受压制与不发达的境况,当时旅游并未被文人当成正经的活动;而在嘉靖、隆庆以后,随着社会控制的松动,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逐渐兴盛繁荣起来,成为文人中普遍的风气。对于晚明文人而言,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休闲性质的游山玩水,而是标志着一种生活的雅化,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美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活动。晚明社会盛行的好游之风,促使许多人对旅游这一事物进行认真的思考,将其上升为人的生活中必须认真对待的正经事。


对于文人来说,旅游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是一种审美活动。相较于普通游客,文人会在游赏之后,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诗文、绘画等方式记录下来。


本次展览以明代高濂所著的《四时幽赏录》为线索,选取20件幽赏闲事,共分为春时幽赏、夏时幽赏、秋时幽赏、冬时幽赏四大模块,以晚明文人的视角结合今时的杭州景物,为观者提供一个观赏的角度,通过绘画的形式游赏杭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春时幽赏


杭城的春季,百花盛放,柳枝长出嫩绿的新芽,更是品茶的好时节。适合春时幽赏的闲事有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山满楼观柳、天然阁上看雨。


1 孤山月下看梅花

山园小梅 · 其一

朝代:宋代  作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的作者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是宋代著名隐士,年轻时漫游江淮,四十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喜梅与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微信截图_20221024134128.png

元代 钱选 孤山图(画心)

绢本设色 28cmx10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题跋:一童一鹤两相随,闲步梅边赋小诗。疏影暗香真绝句,至今谁复继新词。 


孤山曾有林逋手植的梅树,但早已荒废。之后,总有人仰慕先生的名节,也于此处种植梅树。梅树屡种屡毁,屡毁屡种,之后孤山竟成了湖上赏梅胜地。高濂先生也时常携酒,从苏堤山满楼踱步到孤山赏梅。


清代 华喦 林和靖梅鹤图

纸本设色 170x100cm

安徽博物院


《林和靖梅鹤图》是华喦以“梅妻鹤子”之典故为题材的画作。画中林和靖漫步于梅林之中,正侧首观看童子与鹤嬉戏;童子表情俏皮生动,似欲腾跃而起;仙鹤则倾身曲颈,随童子翩翩起舞。全图借林和靖潇洒出尘之态自抒胸臆,以题画诗道尽超尘脱俗的人生理想,可视为了解华喦画艺与人生的一道门径。


清代 董邦达 孤山放鹤图

纸本设色 135.5×69cm



《孤山放鹤图》所绘乃借北宋诗人林逋“梅妻鹤子”典故描绘西湖风景,是董邦达的如意之作。


南宋  马远(传) 林和靖梅花图

绢本设色 25.5x36.6cm

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幅是《笔耕园》60开中第16开,无名款,传为马远所作。绘林和靖月下赏梅的情景。画面呈马远一贯的边角式构图,梅树斜出拖枝,山石方硬奇峭。此幅笔墨苍劲老辣,意境和谐静谧。


2 八卦田看菜花


杭州八卦田曾是南宋皇家籍田的遗址。八卦田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东南侧玉皇山南麓,占地约150亩。田分八块,上面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八卦田中心,有个圆形的土墩,状如八卦,因此得名。


春天,油菜花开放之时,从高耸的玉皇山眺望八卦田的油菜花,田埂如黄金所作,田地如碧玉一般,远处波光摇动,俨然是在河洛图中分布着阴阳相交成卦的形象。


宋代 杨威 耕获图

绢本设色 24.8x2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图为不可多见的描绘农家劳作场面的宋代绘画作品。连绵起伏的青山下,小河蜿蜒流淌,稻田片片相连。画幅右上方茅屋下一老者悠然策杖而立,右下方木桥一侧的田埂上,一人手持阳伞作督工状。画面人物七十余,耕牛五头(其中一头隐于树荫下),耕地、插秧、车水、收割、脱粒、簸扬、舂米、堆秸等劳动场面一应俱全。


宋代人物画在所取题材上与唐代有明显区别。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至宋代,已扩展到描绘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嵩的《货郎图》、佚名《杂剧(卖眼药)图》等,都显示了画家 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与热情。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耕获图》无疑是宋代表现现实生活的优秀之作,是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其题材性胜于艺术性。


3 虎跑泉试新茶

明代 孙枝 西湖纪胜图册之虎跑泉 

纸本设色 天一阁博物馆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

——明·高濂《四时幽赏录》


清代 董棨 太平欢乐图·杭州泉水


“虎跑水,龙井茶”,两样西湖最美的风物是高濂最早在《四时幽赏录》和《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列举出来,以至于后来有了“西湖双绝”的美誉。


清代 董邦达 康熙南巡图册页(二十二开四十四页)之虎跑

9×7cm


在谷雨前,将采摘的龙井茶叶焙制,用虎跑泉水烹煮,香味清冽,沁人心脾。


4 山满楼观柳


苏堤自古便是西湖赏春佳处。南宋时,“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六桥烟柳”位列“钱塘十景”。“山满楼”是高濂先生的藏书楼。苏堤北口第一桥——跨虹桥往东走数步,便可看见题额“山满楼”的几间小楼,高濂每次出游都会以“山满楼”为歇息之所。高濂先生在读书之余,会漫步苏堤赏柳。柳枝轻柔,随风摇曳,这景色最为撩人。如今,山满楼已不在,但苏堤依旧柳色青青,不失为赏柳的一个好去处。


清代 董邦达 苏堤春晓图

纸本设色 127.8x6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水墨疏淡,设色雅丽,用笔轻柔,擅用枯笔,皴法松秀,重视以烘染来加强干笔勾勒皴擦之韵味,使笔墨浑然一体,文人情趣极浓。


清代 董邦达 西湖十景册-苏堤春晓

纸本墨笔 29×38cm


第一帧“苏堤春晓”。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淳化轩图书珍秘宝”、“淳化轩”、“乾隆宸翰”、“信天主人”、“绵忻”诸收藏印。右上小楷题:“御题西湖十景诗。苏堤春晓,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整幅不设点色,然春意盈纸,轻扬的柳枝,荡漾的微波,无处不显春风的踪痕。


近现代 傅抱石 柳畔

纸本设色 62.4x53.3cm


此画以河畔两棵柳树为主题,构图别出心裁、设色明丽自然,苍翠的绿色渲染了整个画面,远处的扁舟中,巧妙地点染出小滴红色,让画面灵动中带着生气。


5 天然阁上看雨


天然阁如今已不可考。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八·北山胜迹》、清代翟灏等辑《湖山便览·卷四·北山路》等记载,始于五代吴越国时的北山崇寿禅寺,宋开宝初,赐额“崇寿院”(即保俶塔院),其戏傍有一阁,名“天然图画阁”,由此可俯瞰西湖全貌。不知高濂先生是否登此天然图画阁上看雨?


微信截图_20221024134345.png

明代 李流芳 西湖烟雨图(画心)

纸本墨笔 32x236.8cm

天津博物馆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


李流芳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为人耿直,诗风清新自然,文品为士林翘楚。



夏时幽赏




虽然夏季十分炎热,但是在杭州这样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里,依然可以去自然中寻找清凉与静谧之境。东郊玩蚕山、飞来洞避暑、湖晴观水面流虹、空亭坐月鸣琴、步山径野花幽鸟适合夏时幽赏。


1 东郊玩蚕山


古时,杭州城东多桑园。农民以植桑养蚕、缫丝为业。如今的杭州城东,百姓不再以养蚕缫丝为业。但是,在杭州市江干区依然有两片桑园,可以说是城市里最后的桑园,它们分别位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内的南北两端。一片桑园是给蚕提供饲料的,另一片桑园是用来培育桑树品种的,这两片桑园对科研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代 陈枚 耕织图册之分箔、采桑

绢本设色 26.5x29.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原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2 飞来洞避暑

明代 宋懋晋 西湖胜迹图册之飞来峰

纸本设色 28x21.5cm

天津博物馆


灵隐寺一带山峰怪石嶙峋。相传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来到这里,见此山千洞百孔,山石嶙峋,与故乡灵鹫山状貌相似,便惊叹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始而得名灵鹫山飞来峰。飞来峰除了石窟造像闻名于世,它还是一处纳凉胜地。高濂当时来此处避暑,心中窃喜,笑说不想让人知道有此清凉乐国。


3 湖晴观水面流虹

清代 钱维城 弘历西湖晴泛诗意图

纸本设色 30x15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晚明嘉兴人汪珂玉曰:“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雨过天晴的西湖,有着别样的风景。


湖山下过雨之后,夕阳烘托着云彩,薄雾在山峦间浮动,树林被雨水润湿显得越发青翠欲滴,鸥鹭在阳光下翔空争飞,凉爽的风带着荷花野草的清香,吹拂着行人的衣袂。猛然抬头,见一架彩虹横卧长空,云霞色彩浓丽,如烈焰般倒映在湖水中,又像被粼粼的波光洗濯过一般。


4 空亭坐月鸣琴

明代 佚名 计元儒琴

长121.7厘米,肩宽18.5厘米,尾宽13.3厘米,厚5.9厘米

上海博物馆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高濂先生对古琴也颇有研究。他在养生专著《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琴剑》中写道:“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纵不善琴,亦当有琴。”


每逢夏日的夜晚,高濂先生会择一处山居凉亭赏月,在月下抚琴,古琴那空旷、清远的声音,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如今西湖边琴社林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古琴,将这古老的乐器演奏方式传承下去。   


南宋 夏圭 临流抚琴图

绢本设色 25.5x2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绘一高士临流而坐,气象萧疏,意境深远。夏圭师法李唐,为南宋院体画的代表,强调写实,注重形象的刻画。与马远的画法相比,夏圭更善于用水。墨笔急扫之后,迅速以水笔接染,笔墨衔接自然,一气呵成。由于墨与水的使用恰到好处,使得整幅画面颜色透亮,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抚琴者似在弹奏,让人不禁联想到琴声的悠扬。


明代 唐寅 听琴图

绢本设色 35.98x29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图中描绘了月夜中,一位文士在屋内忘我的弹琴。门外一文士伸手而立,仿佛不愿用开门声惊扰抚琴者。其回首目视,门边另有两位文士侧算倚立,侧耳聆听屋内传出的泠泠琴音。整幅画面构图精致,立意巧妙。是一张极其精彩的人物画。


5 步山径野花幽鸟


在初夏之时,漫步于山间小道,路旁的野花发出阵阵幽香,鸟儿在空谷鸣叫,此情此景好不惬意。


宋代 林椿 枇杷山鸟图

绢本设色 26.9×2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描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


绣眼鸟

蚂蚁


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


枇杷果


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


枇杷叶


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Artlib线上展览 | 四时幽赏——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下)

转自弘雅书房公众号

小编:乐诗

相关艺术家
钱选
2016-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