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英国
348
大英博物馆
官方网址:www.britishmuseum.org
西文名称:British Museum Londra
机构别名:British Museum Londra,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机构类型:博物馆
机构地址:伦敦
所在地区:欧洲, 英国
馆藏规模:8000000件
主要馆藏:《画家的橱柜》(The Cabinet of a Painter)、《齐藤坐在国王面前》(Ziethen sitting in front of his king)、《伦敦博物馆场景,皮卡迪利》(A Scene at the London Museum Piccadilly)、《1817年的花花公子&1818的怪物》(Dandies of 1817&monstrosities of 1818)、《阳台上的音乐家们》(Musicians on a Balcony)、《狄奥尼修斯耳窟》(Grotte Oreille de Denys)、《园中祈祷》(The Agony in the Garden)、《戴头盔的武士,侧面像》 (profile of a warrior in helmet)
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弗兰克斯首饰盒、波特兰花瓶、拉美西斯二世头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道教人物像、元代鳜鱼图案青花瓷盘
主要艺术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阿尔布莱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艾色基亚斯(Exekias)、菲狄亚斯(Pheidias)、谢楚芳、顾恺之
成立时间:1753
馆舍面积:70000平方米
机构简介: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Londra),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大英博物馆位于罗素广场旁,在伦敦市中心偏北的地方,全名是“国立历史、考古、艺术及民俗学图书馆和博物馆”。顾名思义,内部馆藏丰富,藏品搜罗的范围广泛而完整,臻于英国博物馆之最,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因此,光是想浏览一遍全部共六七百万件的馆藏,所费时间也将超过一个星期。
大英博物馆的基本藏品源自于汉斯·舒隆爵士(Sir Hans Sloane)的私人收藏。他是一位医生、植物学家兼收藏家,借着每次出国的机会, 他将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钱币、古董、字画等珍品运回伦敦家中,因此,他手上拥有矿石、贝类、珊瑚等数千件以及三万多件的古董。1753年舒隆爵士逝世,生前他曾立下遗嘱,决定将其毕生全部的收藏,以市价四分之一的价钱卖给英国政府。在其过世的那年,大英博物馆正式设立,由政府募集资金收购了舒隆爵士以及罗伯特•科顿爵士 (Sir Robert Cotton)的收藏,此后,又陆续得到收藏家的捐赠。1756年,乔治二世也捐赠了17000件手稿。上述的物品就形成了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基础。而在18世纪到19世纪间,由于大英帝国势力雄踞世界,并且有许多远赴海外的收藏家、探险家及学者,在为各地文化遗产所吸引之余,他们搜罗世界各地珍贵的艺术精品,将其大批运回伦敦,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内。
1759年大英博物馆的这些藏品在普斯特卡顿的蒙太奇古邸(Montage House)正式对外开放,免费供全民参观,这是首座对全民开放的大众博物馆。1823年,由于馆内藏品已使空间不敷使用,因此由建筑师史莫克 (Robert Smirke)设计,着手在布鲁斯贝利增建新馆。新馆以新古典主义风格样式影响了日后术馆的建筑格调,古希腊列柱的壮丽门廊、巨大的前檐、高大的栏杆使整座大英博物馆如同一座神殿般矗立在街头。而在这之后,博物馆也曾先后数度增建,1884年到1938 年间,北边增建了爱德华七世画廊,西侧则增加了西廊,以收藏帕提侬神殿的雕像。
馆藏方面,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阵容极为壮观,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品几乎都藏有一部分,涵盖范围包括埃及、罗马、亚述、古代中世纪欧洲、印度、中国及日本;内容包含版画.、素描、 徽章、钱币、手稿、浮雕、印刷书籍、青铜器等古文物及各类艺术品,收藏可以说巨细靡遗,因此誉其为“世界博物馆”并不为过。这些从世界各地、各民族搜罗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的收藏,更可以作为大英帝国昔日雄踞全球的纪念与辉煌历史的象征。此外,馆方也曾派出考察团以发掘亚述及古埃及遗物,希望充实馆藏,而对于英国本土文化遗产的保存亦是不遗余力。借由丰富的收藏,大英博物馆也鲜明地呈现出英国的历史痕迹。经由众多各式各样的世界各地文化遗产, 大英博物馆娓娓述说着属于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
19世纪后半期,馆方以大自然方面的收藏,另外成立自然史博物馆;油彩画被移至伦敦国立美术馆;藏书则形成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本身遂成为跨越民族的大型考古博物馆。馆中最著名的收藏是“罗赛达石”,乃由拿破仑远征军所发现,后来成为判读古埃及形象文字的依据;此外,还有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爱尔金由雅典帕提侬神殿运回的爱尔金大理石群。而这两项镇馆之宝也替大英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游客。
展厅介绍
大英博物馆由于馆内藏品既多且精,因此,馆中的展出采用综合分类的方式。由正面大门进入,中央是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右侧是大英图书馆展示室,展出古代手稿等文物;左侧是古希腊、罗马、小亚细亚及埃及的古雕刻群。二楼则依时代及地区作简单而清楚的分类介绍。
古希腊罗马部门
大英博物馆有关古希腊、罗马的收藏,放置于一楼人口最左侧的部分,右临小亚细亚展览室以及须由二楼中央人口进入的左翼回廊。
本区依照年代规划展示,按顺序可窥见自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器时期,到罗马时期的希腊化罗马美术之发展。其中包括:
“昔克兰美术”在第1室中,展示公元前3200年到前2000年的昔克兰群岛遗物。克里特美术在第2室中,展示公元前2800年到前1400年之间,在克里特岛上大为发展的青铜器遗物。藏品中包括有装饰用的壶、红陶浴盆、公牛像、杂技师像%。
“古希腊美术”公元前720年到前500年间,古希腊在此时期的陶器分为两种:一是“黑色彩”,以褐底描上黑色图案,以第3室中央所展出的爱克塞基亚“黑色彩绘双耳壶”为代表作;一是“红色彩绘”,是黑底彩纹。“红色彩绘”陶画的创始者是安杜基德斯,在公元前530年到前500年间在雅典非常活跃,
第4室即展出其作品,并对此新技巧有进一步的说明。
到了公元前500年到前430年,由于波希战争的胜利,古希腊文明的发展更为兴盛繁荣,连带也使绘画进人黄金时期,并出现了不少杰作。由陶画中可以窥出当时绘画发展的痕迹。第5室展出的杜利斯《红彩绘酒器》以及爱比克泰托斯的《红绘式邱留克斯》都是红绘式陶器的杰作。
此外,还收藏有阿波罗神殿上的大理石带状雕刻(系得自古希腊南部阿卡第亚地方的巴赛,上面是描绘战争的浮雕,乃公元前400年以前的作品),以及由土耳其西南部的阿提克里绘双耳古遗址库桑特斯出土的帕耶巴之墓、公元前353年逝世的摩斯行刺亚马逊女拉斯之墓的遗物、古希腊化时代的遗物与最重要的“爱尔 金大理石群”等。
“罗马美术”
虽不似古希腊作品那样引人注目,但著名的《波兰特花瓶》仍值得注意。《波兰特花瓶》因为原是波兰特大公所有而得名。它由蓝白玻璃所制成, 珍贵之处在其以两种颜色的玻璃熔解、重叠,然后再雕刻其外部玻璃而成。瓶身以贝壳雕刻的手法, 刻画了神话当中的浪漫爱情故事, 是十分精致唯美的玻璃作品。此处还展示了罗马皇帝群像。
小亚细亚文明源自苏美尔人,乃人类史上最为古老的文明。大英博物馆有关小亚细亚的文物置于一楼入口左侧、近中央阅览厅的地方,以及二楼右侧的几间展览室当中。当中的收藏包括亚述、巴比伦、阿契美尼德王朝、罗马、萨珊王朝等在回教传人小亚细亚以前的古遗物。
埃及部门
大英博物馆有关埃及文物的收藏置于一楼入口左侧、旁临大阅览室的展览厅,以及位于二楼由古希腊罗马区或小亚细亚区走到尽头的正面。馆中埃及文物的收藏众多而精彩。在历代收藏家及学者的努力下,收藏量仅次于位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其中尤以御座的法老像,贵族、农夫等古代埃及诸像以及木乃伊等收藏最为丰富。
埃及是尼罗河的献礼,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所带来的肥沃泥土,使埃及人的生产获得丰收,孕育出埃及古文明,也就此影响了埃及人的生死观。相比于两河流域,埃及人显得乐观许多,因为现世生活的富庶,使他们相信死后将 获得复活与永生,并认为国王(即法老)为神明在地上的代表。而古埃及美术也就是在这样的生死观与政教合一的情况下,成为古埃及宗教的代言者,表现出古埃及的政治、宗教与生活。
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埃及古文物收藏品,可说是英国与法国在19世纪彼此竞争的成果。藏品中最为著名的乃是位于展示室入口左侧,由拿破仑远征军所发现的《罗赛达石》。此外,尚有一系列大型雕刻,如《花岗岩的狮子》、《花岗岩的左腕》、《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阿盖翟特普三世座像》等。二楼还有许多陶瓷器、玻璃器皿、宝石、玩偶、皇冠等。木乃伊有专门的展示室,包括木乃伊、木乃伊箱子及面罩、木棺及500年前的男尸。坟墓壁画与“死者之书”的展示室则是另一个不可不看的重点。
东方部门
东方的收藏品置于一楼与图书馆展览室相邻的回廊,以及由图书馆楼梯上去的二楼。二楼还专辟有日本画廊。大英博物馆的东方收藏包括公元前3000年到19世纪间的印度美术、波斯美术、回教美术、中国美术,以及南亚、东南亚、韩国及日本的文物等。印度的部分,在回教未盛行以前,5到10世纪间印度教大放光彩,许多以神话为题材的佛教美术品因此产生。而波斯,在回教未传人的1300年间,本身的美术工艺亦蓬勃发展,创作出许多做工精美的金银器具,也留下不少杰出的绘画、建筑与雕刻。回教美术品则包含金属、象牙、陶瓷、玻璃、翡翠等物。馆中的中国藏品有一些青白瓷及漆器,最重要的是由敦煌出土的古遗物,那些经卷、抄本、文书、绘画,都是中国于民国初年时所痛失外流的宝物。至于专门的日本画廊则展出一些日本的浮世绘、漆器、 佛像和茶具。
英国部门
由中央入口进人,从左侧楼梯上去,迎面几间相连的展览室所展示的便是大英博物馆有关英国本身的收藏。当中收藏的文物包括2000年前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的遗物以及塞尔特人的金属制品,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艺术品,一直到中世与近世的英国艺术品。并展示有4世纪的罗马玻璃、银细工、象牙雕刻,文艺复兴及其后的贵金属、宝石、工艺制品,以及于1939年出土的英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沙顿富海葬坟”的陪葬品。可以说搜罗广泛,乃是各部门的藏品当中最富变化的一个,藏品从石器时代的加工到做工技术精密的欧洲钟表皆有,参观起来仿佛就是在翻阅一部大不列颠的历史。
大英图书馆
位于中央入口的右侧回廊,收藏许多书籍:著作的原稿,如莎士比亚作品的初版版本以及乐谱的原稿等等。
版画素描
大英博物馆没有油画的收藏,但位于二楼最里侧,与日本画廊及埃及展示室相邻的展览室,却拥有欧洲最为杰出的版画及素描收藏,搜罗了欧洲长达五个世纪里一切流派的作品。当中展示的包括有丢勒、米开朗琪罗、伦勃朗、泰勒、拉斐尔、鲁本斯、华铎、柯洛德、贺尔拜因 等人的素描作品。大部分的版画与素描由私人慷慨捐赠遗赠而来。
爱尔金大理石群
“爱尔金大理石群”乃此馆中最为著名的收藏之一,系来自雅典帕提侬神殿及卫城神殿的雕刻,还有迈锡尼遗址出土的古物片段。“爱尔金大理石群”于1816年购人馆中, 并因收藏者爱尔金爵士而得名。
19世纪初,古希腊为土耳其人占领,雅典的帕提侬神殿因受到轰炸而残坏。当时爱尔金爵士是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因为热爱古文物,他便请一些专门人员如建筑师、石膏模型工人、制图工等来为古希腊遗物做记录。对于雅典神殿的毁坏,当时一般人缺乏认识,而爱尔金 在得到官方允许将之搬到“非常安全的场所”的授权后,便 将神殿各部分在1802年及1804年分别运抵英国。
《亚尼的死者之书》
由收藏家佛里斯班士于1887年在尼罗河中游克索西岸的墓室中发现,是众多以草纸记录的《死者之书》当中保存最好、最出色的,观其用色与细致而栩栩如生的描绘,堪称为古埃及美术中至于极致的作品,也是古埃及生死观的明白表现。所谓《死者之书》,系记载死者为获永生所必经的各磨炼、审判,所需的咒文以及到最后获得永生的画卷,通常以草纸绘成。
近年来,根据研究推测,《死者之书》的完整版大约有190章。《亚尼的死者之书》中,收录第125章之后的部分, 刻画的是亚尼接受审判的情景,最后亚尼生前的行为表现获得无罪清白的证明。
罗赛达石
其乃公元前196年托勒密五世举行加冕典礼时所制作,上面刻有两种埃及文字及古希腊文。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发现了罗赛达石,而于1802年归属英国。罗塞达石由于刻有三种不同的文字:象形文字、普通文字及希腊文而为神秘的古象形文字解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解读由假设三种文字记载同一件事着手,1822年法国人尚里昂终于解读成功,从而掀起一阵研究古埃及的热潮。
木乃伊
古埃及人重视来世,为死去之人所做的一切,包括丧礼、木乃伊的制作,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在来世复活。埃及人怕死者的遗体腐烂后,灵魂无法在来世得到复活,因此,将死者的内脏及脑取出,只留下复活所需的心,再制成木乃伊。
斯坦因是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馆藏的主要提供者他在青年时代对于亚历山大东征极感兴趣,也因而形成了其对于中亚探险旅行当中,发现敦煌千佛洞的庞大遗产为最大的奇遇。
这批文化艺术的宝物最先在1900年由中国道士王元录在其住处旁的墙壁裂缝中所发现,洞穴中包括大批的绘画、 经卷、古代文件、抄本和壁画。
1907年斯坦因来到敦煌,经由传说得知了这批宝物的存在。在王道士以及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对这批文物的价值认识不深、不知善藏的情形下,斯坦因才有机会博取王道士的好感与信任,然后将众多宝物一一得手后再运回英国。数量之大以车计数,一车一车将属于中国的珍贵文物运离中国的土地。
开馆时间:平时10:00~17:30 周五10:00~20:30
票务信息:免费
联系地址: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