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奇迹:敦煌的“虚拟幻觉空间”

Artlib(中国,2018-10-24)

       19

20世纪40年代,当张大千(1899—1983)在敦煌临摹壁画的同时,中央社摄影记者罗寄梅(吉眉)与他新婚的夫人,也来到那里,拍摄了莫高窟内的雕塑与壁画(图一,图二)。1965年至1966年,在纽约基金会的支持下,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这套照片的副本,共计2000余帧。为让更多的学者来分享这套珍贵的档案,目前普林斯顿大学已决定将之出版。在出版前,主编者将依照中国艺术史上“视觉结构的序列”(罗樾所称的“可靠的视觉次序[authentic visual sequence]),对照片加以排列、编年。

20世纪40年代敦煌佛窟外景(罗寄梅拍摄)_副本.jpg

图一 20世纪40年代敦煌佛窟外景(罗寄梅拍摄)

敦煌275窟后壁弥勒菩萨坐像_副本.jpg

图二 敦煌275窟后壁弥勒菩萨坐像 约425年

从唐张彦远撰写《历代名画记》以来,中国古代的绘画,就史不绝书。可是,古代杰作,有太多临本与伪作,此为艺术史家所苦——而敦煌则不然。自5世纪以来,直到10世纪之后,敦煌遗迹,都是可靠的实物证据。如有恰当的编年,真可谓一部“视觉的信史”。它忠实记录了中国视觉结构的演变,是这一段时期画家的总成绩:其中既包括灿若星斗的天才——如顾恺之(344—406)、张僧繇(约500—550)、吴道子(活动于710—760年)等,也有张彦远等所记载的众多其他画家。

5世纪的颜延之曰:“图载有三:图理、图识、图形是也。”中国语言不用拼音字母:中文字(“图识”)和绘画(“图形”)同是“图载”,因之我们用“书画同体”四字来描述中国艺术史。它有两大循环交替的原则:(1)形似再现(Mimetic Representation); (2)原始复古(Primitivist Archaism)。从跨文化角度看,西方用“单点透视”和光学色彩渲染来做“科学写实”(scientific realism);中国用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视点和书法笔墨来描绘。在“模拟形似”达到顶峰之后,中国绘画用个性化的书法笔触和线条来做“古为今用”的新创作。

5世纪末至6世纪初,即南北朝中后期,中国与中亚、印度、南亚等地有密切的贸易与文化的交往。西方绘画有所谓“明暗法”(chiaroscuro),也在这时,经中亚输入了敦煌。这种“天竺”技法,中国称之为“凹凸画”。在中国趣味改造下,它逐步变为笔墨的语言,以粗与细、厚与薄为特征,用于三维造型。到8世纪盛唐时代,此造型手法发展成熟,终于在人物、山水画中,实现了有“模拟幻觉空间”的征服。这是敦煌绘画演变的大概。

公元前6世纪的阿波罗像_副本.png

图三 公元前6世纪的阿波罗像

公元前500年的铜像_副本.png

图四 公元前500年的铜像

五世纪初的希腊男性石雕_副本.png

图五 五世纪初的希腊男性石雕

再看雕塑。贡布里希曾以三尊雕塑为例,来描述他称的“希腊奇迹”:第一尊,是公元前6世纪的阿波罗(图三)它身体僵硬,被古风的“正面律”统治;第二尊,是公元前500年的一铜像(图四),僵硬的身体,这里逐渐柔化,好像从冰冻中“苏醒”了;最后一尊,是5世纪初的一石雕(图五),其身体是有机的,“仿佛大理石中,被注入了生命”。这波称作“希腊奇迹”艺术象征了欧洲文明的开端。贡布里希把三个例子所体现的“模仿再现”的原则,你为“图式与修正”,或“制作(图式)与匹配(现实)”。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6世纪早期佛像_副本.png

图六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6世纪早期佛像

6世纪晚期菩萨像_副本.png

图七 6世纪晚期菩萨像

8世纪菩萨像_副本.png

图八 8世纪菩萨像

我国绘画雕塑的发展,也有类似的过程。从战国末经秦汉、到北魏(385—533)的1000年间,两维的“正面律”(约480年)(图六),—直统治人体的塑造。但6世纪中叶,一种新风格出现了:它呈圆柱型,有体量感(约587年)(图七);到7世纪末8世纪初,人体的各部分又联为有机的一体,有立体意,或空间的三维感,从而出现了一种逼真、有幻觉感的新风格(8世纪早期)(图八)。中国艺术的这种“模仿再现”的演变,我们可称为“汉唐奇迹”。关于西方“模拟再现”的发展,贡布里希指出:“艺术从其原始的类型里苏醒,理应同步于哲学、科学与戏剧的兴起,亦即人文学者所称的‘文明’之兴起。”那么中国艺术的“苏醒”,或我所称的“汉唐奇迹”,与汉唐间的宗教、思想及其他文化活动的发展之间,又该怎样建立关联?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史九讲:第五讲 汉唐奇迹在敦煌》方闻

小编:向日葵

Artlib,2018-10-24

相关艺术家

2016-09-12

世界艺术鉴赏库 | 杭州弘雅 © 2016 浙ICP备1601794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5182号

客户名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