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的书学贡献

Artlib(中国,2018-07-29)

       21

《宋史》〈徽宗本纪〉云: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

zhanghanba1_副本.jpg

赵佶《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史》对徽宗亡国之由的剖析可谓深中肯綮,赵佶因“玩物丧志”而失国,固为千秋憾事,后世亦应引以为戒。但平心而论,赵佶钟情于书画艺术,“志”是丧了,然而“物”却是玩得好的。这位多能的宣和天子,诗、书、画兼擅,于文艺成就卓然,在历代帝王中,实难有与其比肩者。

宋徽宗赵佶的传世书迹,独立成幅的不多,计有十几件:《真书千字文》(1104年)、《大观圣作之碑》(1108年)、《秣芳诗帖》、《欲借、风霜二诗帖》、《怪石诗帖》、《夏日诗帖》、《棣棠花、笋石二诗帖》、《闰中秋月帖》(1110年)、《书牡丹诗帖》、《方丘敕》(1114年)、《蔡行敕》、《草书千字文》(1122年)、《掠水燕翎诗纨扇》、《绛霄紫庭帖》、《神霄玉清万寿宫碑》(1119年)、《赐项举之书》、《赐刘既济书》等。而见于画上的题咏或标题占绝大多数,较著名者有:《自题瑞鹤图》(1112年)、《自题祥龙石图》、《自题芙蓉锦鸡图》、《自题蜡梅山禽图》、《自题五色鹦鹉图》、《自题文会图》、《题韩干牧马图》(1107年)、《题御鹰图》(1114年)等。马宗霍《书林纪事》云:“徽宗好书,御府所储书,其前必有御笔金书小楷标题。”正由于徽宗“好书”,写了大量的标题,才使我们今天能见到这么多的御笔书迹。

libai_副本.jpg

赵佶《题李白上阳台帖》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历来收藏于内府,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题签:“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跋。皆为瘦金书,极其工整秀雅,可见徽宗对李白书迹之膜拜。 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

宋徽宗赵佶在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创出了“瘦金书”一体。“痩金书”风格强烈,尤其在用笔上将“瘦硬”推到了极限,从而进一步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空间。此种个性突出之书风,若作为取法对象,自然很难在其基础上再有所发展,虽然也有学“瘦金书”而能酷似者,如金章宗完颜璟、近人于非暗等,但也仅是“酷似”而已,在技法、风格上都不能再有所突破。故此,倘言“痩金书”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应以后之学书者受了其多少沾溉而论,更重要的是,赵佶处在颜、柳之后,于极难创新的揩书一体能自出机抒,形成自家风格,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其所创出的“瘦金书”楷体,给后世树立了一种新的楷书审美风格。相对而言,赵佶这种艺术上的独创精神给予后人的启迪,才是至为重要的。

21_副本.jpg

宋 赵佶《绛霄紫庭帖》(墨拓) 原石藏安徽省博物馆

【释文】绛霄紫庭。金书赤字。乃以甲夜。下於艮岳。如凤飞龙跃。郁起可读,曰。受天之祐。皇帝永宁,光曜日月,浮动星辰。信大罗之灵文也。宣和壬寅御书。

除了自己在创作上身体力行之外,赵佶还做了一些有益于文艺的实事。在其治政期间,不但扩大了画院阵容,又益增“画学”和“书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美术学院。而且其招生和教学的程序与内容也都和今天的美术学院相类。但赵佶似乎更喜爱绘画,在他之前,书院的地位高于画院,到赵佶时期,又把画院地位排在书院之前。如邓樁《画继》中记载:

本朝旧制,凡以艺进者,虽服绯紫,不得佩鱼,政、宣间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此异数也。又诸待诏每立班,则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

但在此前后皆非是,如郭熙的画名高,为了提高他的地位,将其归于“御书院”,(见《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山水门》)并负责考校天下画生(参阅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之后,各史书记载也是书学、书院在前,画学、画院在后。

01a_副本.jpg

赵佶《题唐十八学士图卷》绢本楷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唐十八學士。杜如晦。房元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元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薛元恭。顏相時。許恭宗。蓋文達。蘇勉。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大觀戊子(1108)歲。御筆。(下有御押)。

虽然赵佶把书院排在画院后面,但与其他琴院、棋、玉、百工相比,书院的地位又排在前面。“佩鱼”即佩鱼袋,鱼袋是一种代表官阶等级的鱼形饰品。在政、宣年间,“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这是一种异于“本朝旧制”的优待。并且,“他局工匠,日支钱,谓之食钱,惟两局则谓之俸值,勘旁支给,不以众工待也”(见邓椿《画继》)。书画两局的报酬谓之“俸值”,而其他各局的报酬却称为“食钱”。从此称谓中亦可看出,书画家在徽宗朝是受到重视的,在酷爱书画的赵佶眼里,书画家的地位与其他各局工匠是迥然不同的。

he_副本.jpg

赵佶《瑞鹤图卷》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史》卷一百五十七记载,宋徽宗时期,“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书之等,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者为下”。“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倶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由是观之,赵佶招收和教育书学生和画学生,以学习文化和研究学问为基础,学习书画技巧也很全面,书学生诸体兼攻,并且给他们设定了考定等级的标准,以作授官升职之参考。

宋徽宗赵佶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书画艺术品。在他即位以后,收藏了很多历代法书名画,蔡绦《铁围山丛谈》云:

吾以宣和岁癸卯,尝得见其目,若唐人用硬黄临二王帖至三千八百余幅,颜鲁公墨迹至八百余幅,大凡欧、虞、堵、薛及唐名臣李太白、白乐天等书字,不可胜记……

这些书画作品都经内府重新装裱,妥善保存。清代皇帝也保存了不少法书名画,但他们在作品上大量钤印,甚至在画面上题字,破坏艺术品。赵佶装裱字画,只在裱边上钤印、题签,便于后代辨识,而绝不破坏书画本身。

0_副本.jpg

赵佶《听琴图》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庋藏的历代法书名画,赵佶不仅妥善保存,还命人对其进行整理、汇编。大观初年,宋太宗时所刻的《淳化阁帖》因年代久远,原板已毁裂,并且原帖标题多误,摹勒亦有失真处。宋徽宗遂命蔡京主其事,诏出内府所藏历代法书真迹,令龙大渊等更定汇次,重刻于太清楼下。因此帖刻于大观三年(1109年),故称为《大观帖》或《大观太清楼帖》。《大观帖》摹刻精良,评者谓在《淳化阁帖》之上。古代尚无影印技术,只能依赖摹勒椎拓等手段来复制法书名迹,所以《大观帖》的汇刻,在给学书者提供临摹模板,及对古代书迹的传播方面应当起了一定的作用。

26_副本.jpg

赵佶《大观圣作碑》(墨拓局部)  大观二年(1106) 原石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另外,在宣和年间,宋徽宗敕令内臣撰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二书。这是一次对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名画的整理著录工作。《宣和书谱》凡二十卷,首卷为历代帝王书,卷二为篆隶书,卷三至卷六为正书,卷七至卷十二为行书,卷十三至卷十九为草书,卷二十为分书,末附制诰。凡录书家一百九十七人,法书一千三百四十四件。《宣和书谱》的编纂体例颇佳,全书由书体叙论、书家小传、法书件数及名称等部分组成,记载详实,夹述夹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法文献著作。

总而论之,宋徽宗赵佶虽非帝王之材,在文艺上却有着绝代的才华,其诗、书、画兼擅,多能而多艺,不仅于历代帝王中堪称第一,即便在整个艺术史上亦允推大家。赵佶在政治上的昏庸无能,给当时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苦难,而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却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书艺珍品赏析——第五辑》

小编:向日葵

Artlib,2018-07-29

相关艺术家

2016-09-19

世界艺术鉴赏库 | 杭州弘雅 © 2016 浙ICP备1601794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5182号

客户名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