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8个专题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和中国的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思想史、文学、书法、音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诗画关系也一直是历代文人不断探讨的话题之一。魏晋之后,山水诗的勃兴,使得诗和画脉络相通,互相吸收。苏轼在《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鲜明地提出“诗画同源”的论断,“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用短短的十个字就确定了诗画的关系,从而将诗画关系真正用理论来概括。天工和清新的重点似乎都在于其自然、去雕饰的状态,无论是诗还是画,它们的审美追求都是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美,而这种美不是人工刻画出来的,而是一种万物本来的美,一种自然之物的自然而新颖的呈现,只有这种自然美才能触动心灵,从而使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可以说,诗是画的延续,画是诗的依托。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辉映。
2023-09-11 中国绘画
“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而梅花位列四君子之首。梅花是由冬入春时开放的花卉,其欣赏与赋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诗经》之中,自古以来便受到了无数文人士大夫的钟爱。在立春节气之后,“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特推出此期梅花主题文化艺术展,通过诗、书、画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梅花的文化与艺术,同时也借此迎接春天,让观者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一洗冬日的阴霾。本次展览共分为三大模块:“寒梅——傲雪寒梅独自开”、“春梅——暗香浮动俏迎春”、“墨梅——只留清气满乾坤”,遴选30余件(套)作品,带您走入梅花的艺术世界。
2023-08-07 中国绘画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而极盛于宋。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跨越千年,当宋词遇上宋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2023-08-01 中国绘画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魏晋 左思 《招隐二首·其一》 “招隐”出于汉代淮南王的门客们写下的《招隐士》一文中,意为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入仕为官。而左思的《招隐二首·其一》却与之相反,他想招寻隐士,与之同隐。左思给出了现实因素之外的隐逸理由——山水有清音。官僚贵族宴饮作乐时欣赏的丝竹音乐,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泉水漱石的泠泠之声、风吹阳林的曼妙节律相提并论。 数百年后,清音之美,依然令人神往。一幅幅《听泉图》《观泉图》将“清音”变成了可赏的图景。“泉”可观、可品、可听,自古以来有山林、泉水之处是文人高士归隐的绝佳之地。本期展览分为天下名泉、泉间茶事、林泉高逸三大模块,遴选艺术作品27件(套),以期观者在这炎热的夏季,也能置身于飞瀑鸣泉间,远离喧嚣,感受山林之乐,偷享浮生。
2023-08-01 中国绘画
眼睛是心灵之窗,在艺术作品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传统,是被尊为画圣的顾恺之立下范式的。《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此处的“阿堵”就是“眼睛”,画像想要传神离不开眼睛。西方艺术作品中也是同样,即使是同样的动作,画家一旦赋予眼睛不同的表现,便会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 本次展览通过喜悦、愤怒、哀伤、恐惧、平静五大模块,选取31幅经典作品来展示人在不同情绪下眼睛的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画家创作的意图。
2023-07-21 西方绘画
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璀璨的文明。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查阅史料典籍、欣赏古老画卷,在脑海中重构历史。名画就像画家的眼睛,我们通过一幅幅画作,重回画家生活的时代,了解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脉络,见证历史兴衰,时代变迁。 名画虽小,却可使我们思接千载。我们会惊讶于《伏羲女娲图》中的繁衍密码;领略《清明上河图》里宋代繁华的市井生活;跟随《麒麟图》来追寻郑和下西洋的踪迹……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大模块: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古代中国的黄金时代、绚烂多姿的民族政权、封建王朝的集权时代。通过32件艺术作品,带领观者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绝伦和中华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2023-07-21 中国绘画
2022年10月31日是维米尔诞辰390周年的日子,值此诞辰之际,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特推出维米尔画展,借此来回顾维米尔的一生。
2023-06-21 西方绘画

世界艺术鉴赏库 | 杭州弘雅 © 2016 浙ICP备1601794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5182号